当前位置:首页>资讯 >佛教资讯>太行深处的这座千年古寺 竟然被唐宋帝王两赐名额

太行深处的这座千年古寺 竟然被唐宋帝王两赐名额

2017-08-02 责任编辑:佛珠网haichaoyin.cn 浏览数:64940 佛品网

核心提示:自郑州往西北行去,从中原腹地行至山岭纵横的太行山深处,约百余里,一处从千年前走来的古寺——海会寺,就“猝不及防”的涌进瞳


自郑州往西北行去,从中原腹地行至山岭纵横的太行山深处,约百余里,一处从千年前走来的古寺——海会寺,就“猝不及防”的涌进瞳孔。
[原标题]太行深处的这座古寺,竟然被唐宋帝王两赐名额
自郑州往西北行去,从中原腹地行至山岭纵横的太行山深处,约百余里,一处从千年前走来的古寺——海会寺,就“猝不及防”的涌进瞳孔。
7月23日10时许,受山西省晋城市海会书院旅游景区之邀,来自全国百余家主流媒体的百名记者,走进了这座千年古寺。
海会寺,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。位于阳城县北留镇大桥村,北距皇城相府1公里,1965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03年对外开放,是太行山中的名刹。景区分为寺庙区、双塔区和古典园林区,有九曲龙泉、滴水观音、大雄殿、药师殿、白兔衔经等景观48处。2006年5月25日,海会寺作为明至清古建筑,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。
据介绍,该寺创建于唐代,因该寺建在郭峪村内,初名郭峪院。清朝康熙帝的老师、《康熙字典》的总裁官,工部尚书、户部尚书、文渊阁大学士(清朝不设宰相,大学士相当于宰相)、刑部尚书、吏部尚书、《康熙字典》总修官——陈廷敬就出生在寺院所在地——郭峪村。
唐昭宗乾宁元年(894年),赉(音lai)赐名额为“龙泉寺”,后历代重修,增修,规模扩大,明清时期遐迩闻名。据《阳城县志》载:唐初,海会寺已经有僧人在此诵经。该寺创建年代最迟在隋代。现存碑碣中有一个关于寺院创建的白兔衔经神话传说,海会寺距今有1100多年的历史。60年代初该寺受到损坏严重,现存多为明清遗物。双塔为现存的主要建筑,由宋代砖塔和明代舍利塔构成。
据悉,景区内先存古建筑,有建于后梁龙德二年(公元922年)的舍利塔;建于嘉靖、隆庆年间(公元1565年—1568年)的如来塔。有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(公元1479年)的大雄宝殿。另外还有钟鼓楼、四大天王殿、药师殿、毗卢阁、十阎王殿、卧佛殿、观音殿、文武圣神殿。寺内先存古建体现了唐宋直到明清各个朝代的不同建筑风格,被古建专家赞誉为“ 海会寺国之瑰宝”的琉璃悬阁宝塔(舍利塔),是中国楼阁式塔类的佳例。该塔高五十多米高,八角十三层,在第十层向外在支出一圈琉璃悬阁,游人可登塔在此凭栏眺望,一览太行美景。寺内著名的景观有“海会龙湫”、“流觞曲水”、“龙涎飞瀑”等。
海会寺内还有一处海会别院(海会书院),为明代吏部尚书王国、张慎言读书讲学之所。明清这里曾出现过一位大学士、三位尚书、几十名进士、几百名举人,是当时阳城一所辉煌的书院。唐昭宗李晔赐“龙泉禅院”,后宋太宗赵光义赦赐“海会寺为额”。此外,寺内现存五代十国至清代的碑额近百块,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名人的诗文和手迹石刻。寺内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。海会寺为历代观光旅游、休闲避暑、诵经拜佛、读书讲学的名胜地。近年来,海会书院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的青睐,成为山西晋城的重点旅游胜地。
分享到:
阅读上文 >> 少林“洋弟子”:谁说中国功夫不能打 每个动作都能实战
阅读下文 >> 考古专家证实成吉思汗到过这座石窟 曾在这里养伤

版权与免责声明:

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;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,请作者联系我们,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,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fopin.cn/news/show-15512.html

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:佛品网

微信“扫一扫”
即可分享此文章

友情链接

2015-2023 北京 佛品网 www.fopin.cn 版权所有

服务热线:400-016-5186 ICP备案号:京ICP备2020058690号